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鼎定河山》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四章 践履笃实[第1页/共3页]

可别去质疑这些同考官的目光,凡是经他们高荐的卷子罕会被黜落,并且名次不低,此中不乏来年中会试二甲乃至一甲榜。

他微微点头,心想,这破题不错。

“贤人之传道以心,而大贤之悟道亦以心也。”

也不知怎地,他二读手中这篇八股文,忽而有种微夸妙的感受,仿佛面前有一人负手踱步曼声吟诵——

比方这句,“君子之苦衷,天青日白;不成令人不知;君子之才调,玉韫珠藏,不成令人易知。”说的是“苦衷宜明,才调须韫”。

深得吾意啊,李格非不由掩卷长叹。他素以君子自省,行事低调磊落,从不会去做违苦衷,更不会与本身厌憎之辈沆瀣一气,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美文能够佐酒,他不好杯中物,却可佐茶。嗯,他的女儿却酷好喝酒,确切异类。

“抑夫子尝以是道语子贡矣,子贡之疑信相参,固不若曾子之脱然有悟。何也?盖曾子之学得之于践履笃实,而子贡则求之于博闻强识,故悟道之浅深分歧如此。可见知行虽合一,而轻重本末又有等焉。善学者当得意之。”

当年,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十四岁中进士,被称为“为小晏相公”,与欧阴文叔并称“晏欧”。但貌似在作文方面冯改之是强于小晏的,假以光阴,他冯七郎又能到何高度?真是令人恋慕啊。

他是个纯粹的文人,好读书,深谙读中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冯过之名他是听过的,资哲在国子监推行并列为范文的那篇《师说》及赠朝阳王世子常伷的《陋室铭》在士林激发不小的动静,其在院试的八股文及几首诗词亦广为人知,乃至其不务正业所写的话本也传到了京师被青楼瓦舍排练上演。如许一名大才横空出世,实在令文坛为之震惊,关头是冯改之本年才十五岁啊。

如许的笔墨既教诲世人“去妄存真”,亦教诲世人“去处在我”,不但是笔墨的极致。更是明智的极致。正如书中所言:“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刚好”。书中对名利的淡泊,对势态的宽大、仁慈与聪明,每一段名言警句的内蕴与意义,都会让人激发沉思,起到醍醐灌顶的帮忙。读它就像与一名睿智的老者扳谈,就像与一名佩服的敌手较量,就像站在镜子前核阅本身,重新寻觅真正的本身。

李格非“哦”了声,接过卷子看了起来。

不过,从行文气势中他模糊感受这说不定便是冯过的四书卷。

但此书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年仅十五岁的稚龄少年,这令李格非错愕万分——莫非这世上果有生而知之者也?

这不,晓得父亲要主持江西乡试,女儿也不知从哪获得动静晓得写了“两情如果悠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冯改之会了局试举,便恳求父亲择机让冯七郎写篇新词,最好是近似《鹊桥仙》的婉约词。

固然“房师”并没有真正教过这些考生,但师生的名分必然,这些考生就要承担贡献、保护教员的任务,而教员也要照顾考生的宦途出息。

他读书风俗煮一壶茶,如果看到笔墨精彩之处,便会细细地啜上一口,看这篇八股试文如是,先前看《菜根谭》亦如是。

受知师,又叫座师。昌、楚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大定,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进士相互推敬谓之前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