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第3页/共5页]
送走杨枞,族长坐在榻上,考虑该如何和白叟开口。
“可……”
三个儿媳相互看看,都是满怀等候,盼望事情能成。
杨叔忙慢下脚步,问道:“老爷,可要慢些?”
族长揉了揉眼皮,道:“廉娃是他亲兄弟的骨肉,又聪明聪明,四郎自会带在身边。咱家这几个孩子,一定是那块料子,等族学办起来再发蒙不迟。”
“大哥?”
“入夜路滑,好生扶着你三叔。”
至于拆牌坊,建族学,族长有九分同意,余下还要扣问族中白叟定见。
“先拆牌坊?”
一个不谨慎,没能照顾全面,功德就会变成好事,美意也会招来抱怨。
分哪不好,偏分到司礼监!想起司礼监两座大佛,刘公公就双腿颤抖。躲尚且来不及,到了眼皮子底下,还能得好?
“这又不是甚么难事,有爹开口,四郎总该点头。”
接到敕令的中官,多数都是喜上眉梢。唯有刘瑾,捧着敕令欲哭无泪。
“伏望陛下仰观俯察,兴革弊端,摈除奸邪,正玑明德;宣化仁政,筹划正法,恩情万民。应天之道,则灾异可息,仁德能够保全。”
谁家没有亲戚,找不出摽梅之年的女人?
“你孝敬,我晓得。”杨枞道,“你杨叔家的事,我有个动机,你看是安妥……”
牌坊建在祠堂正面,不想穿行,只能绕路。多少代人,向来没有这个端方。
里外牵涉起来,一层层放开,都不好酸脸。
“大哥……”
“是忌讳孙家那闺女的事?四郎如何说?”
“的确是倒霉。”
“是。”
天子和朝臣的冲突愈发锋利,每日早朝,都有一番唇枪舌剑,如雷声滚滚,八方雨来。
彼时,族中白叟多已聚到一处,商讨拆掉牌坊,创办族学之事。
值得安抚的是,手脚勤奋,都能刻苦。甭管甚么年初,家里从不缺粮食。
朝堂之上,倒是风声鹤唳,没有半分喜气。
杨枞回到家中,将族长的态度奉告杨瓒。
早点把事情说开,也好早下决定。
“但是祠堂的事?”
“你赶了这些天的路,早点安息。”
“对。”杨玘逮住机遇,插-嘴道,“两块石基都是我和大哥打下,要拆,也得我们兄弟脱手。”
“内廷坏于中官,朝中乱于奸佞,刚正毁于厂卫。”
“说到底,是我为保存十弟的颜面,没早点措置,委曲了四郎。”
将亲戚家的女人说给人做妾,必会被戳脊梁骨。但考虑到儿孙的前程,拼着脸面不要,总要赌上一赌。
“大哥快别这么说,族里也是为四郎好。”
打断杨枞的话,族长道:“这不是一家的事,关乎全族,你得听我的。归去同四郎说,他故意,做伯父的非常欣喜。等族学建好,延请有真才实学的儒师,才是紧急。这是都得仰赖他,族人可没阿谁本领。”
提到孙家,杨枞不由皱紧眉头,闭上了嘴。
杨土的事,杨枞已听杨瓒说过。对杨叔一家,既感激又惭愧。
“这个时候,老爷也该打个灯笼。”
两人一起前行,四周民宅垂垂被-夜-色-覆盖,苍茫的北方大地,冷风飒飒,烛光映着雪光,愈发显得空旷孤寂。
多数人同意杨瓒的发起。只是此后是否再建,还要另论。
“如何这个时候过来?”族长起家,将杨枞让到身边,“但是有事?老六,给你三叔端碗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