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碧波尽染英雄血(十二)[第1页/共3页]
“父亲……”王霨满腹委曲,却哑口莫辨,他脑中蓦地跳出白居易的“周公惊骇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若数年前安禄山在征讨契丹之战中身故,多数会以“声望振于绝漠,捍御比于长城”留名汗青;若今后素叶军兵强马壮,本身莫非会服服帖帖顺从长安的乱命?想到此处,王霨不由出了一身盗汗。
史思明清楚,眼下他与安禄山看似密切无间,但早在他就任平卢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之时,曾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两人已芥蒂暗生、嫌隙渐长。田乾真名义上归平卢军统辖,可史思明信赖,曳落河伴同南下不无监督之意。只是安禄山尚依靠平卢兵马的襄助,故而让曳落河与平卢军兵分两路、若即若离,以免适得其反。
可惜数月前,盛王一夕身故,太子李亨接任天下兵马元帅,史思明攀龙附凤之途陡但是断,宗子史朝义也几乎丧命乱军当中。
“幸有卫别将和张县令,某才躲过一劫。”王霨叹道:“只是史思明连施奸计,吾父受伤、士气已沮,鏖战无益……”
“高别将所言不差。”汗流浃背的南霁云道:“殿下担忧顺风行舟太慢,故命卫别将、张明府一人双马,先行而来。”
落空对水网河道的节制,平卢军不但没法将临渠靠水的睢阳城困死,反而不时面对后路被抄的风险。神出鬼没的素叶海军令史思明甚是忧愁,他衡量数日,终究定下退兵之策。
“某本想擒住一二平卢军武将,印证李晟所见。目前观之,平卢军进退有度、安闲自如,可见史思明留不足力,并未尽力打击睢阳。由此可知,史家父子并不甘心唯安禄山马首是瞻,李晟所报确实无疑,并非敌方故布迷阵。既然如此,穷追猛打徒劳无益、于事无补,不若出兵回城,从长计议。不过史思明狡猾如此,退兵亦非易事,必须谨慎应对。”
“霨军使,永王亲率万五江淮义从和两千于阗轻骑破浪而来,间隔行宫不过三四里地。”高仙桂听出王霨对李璘的一丝思疑,忙道:“殿下听南校尉言素叶军堕入埋伏,急令全军升帆来援。”
史思明本觉得睢阳可一鼓而下,孰料千余守军在张巡带领下奸计百出,生生拦住了平卢军的守势。不过张巡部下兵微将寡,史思明坚信睢阳的抵当不过是徒劳的挣扎,即便再来三两万唐军也不在平卢健儿话下。
“王都护、霨军使,刚才东岸人喧马嘶,想来躲在幕后的史思明已按捺不住;西岸平卢叛军与曳落河合流,来势凶悍。我军在行宫遇挫,士气正沮,王、马二将担忧节帅安危,民气浮动,登船退兵实为上上之策。只是军令难违,为今之计,适时素叶步兵高踞大堤、背靠舰船、结阵恪守。”很久不言静观王正见父子争论的卢杞忽道。
突如其来的变局令史思明不得不另辟门路,重觅良策。范阳军一部虽趁盛王身故杀入关中,可惜功归一篑,未能攻破潼关。长久混乱后,唐军在哥舒翰统帅下敏捷稳住阵脚,导致安禄山主力止步于崤函山道,望长安而不得。
“殿下现在身在那边?带有多少兵马?”王霨对李璘的横插一脚有些不耐。
“高别将,请速报永王殿下,北庭诸军,定将竭尽尽力与平卢叛军周旋,助殿下大破逆贼!”王正见鼓起中气,朗声道:“不过平卢叛军兵精马壮,史思明用兵狡猾诡谲,还望殿下万勿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