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出名当趁早[第1页/共3页]
“再说说‘岁赐’……”他淡淡一笑,手指敲敲桌几:“景德和议,我朝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打消青白盐禁令;每年赐给西夏白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庆历和议,李元昊打消帝号,还称夏国主;我朝每年赐给西夏白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两万斤,并且逢年过节再给西夏白银二万二千两、绢二万三千匹、茶一万斤。”
大略能够这么以为,高俅不但是宠臣,也是能臣,小说的贬毁是应当改正的,为后代留下可托史实。高俅生于乱世,从一介布衣飞黄腾达,善始善终,后代繁华,这也是很大的福分。
澶渊之盟时,两边商定宋每年给辽岁币三十万银绢,辽国提出能够迎娶宋朝公主,代替一些岁币,但真宗天子不肯意,说宁肯多给一些财帛,也不肯意嫁女,能够向辽国称臣,称侄,称孙,但就是不能当辽国的岳父。在宋人眼里,岁币无疑是有失面子的,但和亲更是丧权辱国,以是宋朝君臣不肯和亲。
奇妙的是,对于岁币,竟然是为大宋朝野大多数人所接管的。
很久,苏轼凝睇着王棣,语气凝重:“你,主张用战役处理争端?”
“但是,给西夏财物,泱泱大宋竟沦落至斯,老是叫人难以放心。还美其名曰为‘岁赐’,真恰是面子大过天呢。”
既然决定议此话题,那便畅开了说,没甚么可顾忌的,他也不去看余者神情,面无神采的往下说:“时人多不以岁币为耻,反倒拿唐时和亲比拟,只言和亲方是辱国之举。实乃陈腐之见,当年的汉唐和游牧政权和亲,只是为了建立两边的友爱干系,免除百姓的战役之苦,这些婚姻都是政治联婚,并不丢脸。而岁币……呵呵,真的不丢人?还是自欺欺人的精力胜利法?
他稍略减轻语气:“必然程度上来讲,给辽和西夏岁币确切减轻了两国对边疆的侵犯,促进了国度的战役和民族来往。但也恰是这类用钱买来的战役最易麻痹,让我朝变得非常安闲。恰是这类安闲,也让我朝逐步落空了野心和危急感,让我宋人逐步落空了血性,这才是最坏的成果。”
他决定做阿谁拿鞭子的人。
王棣咳了声,第一句话就语出惊人:“岁币者,国之不幸也。”
苏轼、李格非如有所思,高俅倒是拍案而起:“说的好……官方有句话叫‘打铁还得本身硬’,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得有欺负人的气力。”
“实在,汗青上很多这类用款项换战役的例子,并不必然全都是屈辱性的,就像汉武帝在对匈奴的战役得胜以后仍然在与乌孙国和亲、汉宣帝接管匈奴称臣以后也持续与匈奴和亲,和亲可不但仅是把汉朝公主嫁畴昔这么简朴,汉朝陪嫁的珠宝、物质也都是巨额的。
“只是,战役谈何轻易?”他笑了笑,说:“就好似两个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少年,有些冲突摩擦,一言分歧就开打。成果呢,天然是拳头更硬的那一方打赢了,输的那一方少不得要赔罪报歉,今后要么见到对方绕道而行,要么心甘甘心凭借跟从成了主子走狗。”
但作为穿越客的王棣,明显不作此想,只是,妄言国事太高调了,还是闭口不言为妙。
苏轼倒是不肯放过他:“本朝不以言开罪,更何况,这只是朋友靠近间的平常切磋,有何不成?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