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宋河山》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34章 花魁盛会(十四)[第1页/共3页]

聂胜琼所唱《青玉案》头两句与苏轼先祖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开端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当中。到唱到“一夜鱼龙舞”,果然有龙灯踩着鼓点在舞台上穿巡。

十六岁,已达法定结婚春秋,只要郎有情妾成心,便是一桩美事。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谈判……”周邦彦缓缓说出一番话来:“古今之成大奇迹、大学问者,必颠末三种之境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蕉萃。’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地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注1”

更有那故意人将重视力放在这阙《青玉案》之上。

这《青玉案》与先前的《鹊桥仙》算得上是一脉相承,难分轩轾。“两情如果悠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可传千古,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地回顾,那人群却在灯火阑珊处”便实在是鬼斧神工了。如许的句子不成说,一说便是落了下乘,只可领悟不成言传也。

于周、秦二人而言,仿佛是能够松一口气的,毕竟这阙词的上片遣词用字当然是富丽,但也说不上上乘,略胜于浅显罢了。若如此,是比不上二人的词作的。但这王三郎既然弄出了这般新奇新奇的东西,词作能平淡?

这后一句用以点评一个少年郎略显高耸,倒是极此中肯。

而王棣亦藉此在文坛崭露头角,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世人晓得其乃王安石嗣孙,不免要赞叹一番“王氏文风昌隆”、“王相公后继有人”。

写上元节的诗词文章很多,如唐张掖的“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周邦彦也有“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之句……

只但愿,能窜改些甚么吧。

总之,王棣与聂胜琼必然有事,不然便是有悖常理。

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言:“老衲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厥后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现在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的确如此啊,只是,将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与声震文坛的前辈相提并论,老是怪怪的。

禅师说的是人生三境,人生的经历堆集到必然程度,不竭的检验,对世事、对本身的寻求有了一个清楚的熟谙,熟谙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晓得本身寻求的是甚么,要放弃的是甚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无可厚非,情情爱爱这类事并非见不得人,以王棣的春秋,也算是勇气可嘉了。

他将目光投向周、秦二人,眼中之意不言而喻,是让他们“评点一二”呢。

只不过当事人王棣,并没想那么多,做这些事,于他而言,既是顺手为之,也当顺势为之。

本届花魁嘉会到此便落下了帷幕,有些盘曲,但无疑是非常胜利的。

而周美成这番话恰是谙合了惟信禅师“人生三境”之说,皆因“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句,竟是推许如此,可见他对这阙词爱好到了骨子里。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