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是来看戏的[第1页/共2页]
张正书轻笑一声,道出了此中奥妙。
“任期制。”
“没错,只能抢了。”张正书点了点头,“他们除了抢,已经没有体例了。毕竟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肚子里没有东西吃,那是要死人的。摆布都是死,为甚么不拼一把?”
“我只不过和朝中诸公想的不一样罢了,不然你觉得朝中诸公想不到这个?”
“宋人皆知之事,乃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王旦王文正公是也。范仲淹范文正公曾云:‘王文正公居宰府仅二十年,何尝见爱恶之迹,天下谓之风雅。’王文正公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满朝文武对其评价,无不是溢美之词。”赵鼎非常崇拜地说道,仕进做到王旦这个模样,也算是最高成绩了。张正书却感慨地说道:“我大宋立国百余年,却只要一名宰相在位超越十二年。如许的宰相生涯,短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又如何能偶然候,渐渐等政绩出来呢?如果前脚方才做完,后脚就被贬谪不是宰相了,岂不是让别人摘了桃子?更无法的是,或许其继位者底子不想沿着这条路走,毕竟走得再好,功绩都是前任的,百姓也只会记得前一任宰相。那如何办呢?推倒重来呗,折腾来折腾去,真正为国着想的,又有哪几个?全都是为了身前身后名!”
张正书却好整以暇,不疾不徐地说道:“夏国瘠薄,人丁却很多。本年又正值粮食歉收,再加上夏国海内冲突重重,太后一党把持朝政,惹得各方不满。你说如许的夏国,没有粮食了,能如何办?”
“小官人公然大才……”赵鼎也不得不承认,张正书的心气要比他大很多。现在的他,早就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风俗,从施政上看题目。现在的赵鼎,则更多是从规律看题目。不管是社会运转规律,还是经济规律,这就是赵鼎在张正书身边学到的东西。
“莫非朝中诸公,都没有一个甘心为先人做嫁衣么?”
“确切不成能,如果改了‘崇文抑武’,大宋就不是大宋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有些东西,非得比及没法挽回的时候,才会有人停止深思的。不过以朝中诸公、赵家人的刚强,多数也不会改弦更张……算了,说这个何为,我等是来看戏的……”
赵鼎一愣,有点不太明白:“此话怎讲?”
“事理浅而易见,我且问你,大宋自主国以来,宰相在位最久是谁?”张正书考较赵鼎道,言语中似有深意。
而这,也是张正书和王安石、章惇等政客的辨别;或者说,这是张正书和大宋天子们的辨别。张正书不急,他晓得鼎新不能急,急就出事,缓缓而行,如东风细雨,润化民气便可。可操之过急,那就祸国殃民了。仿佛熙宁变法,在短短几年内公布的新法,触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明各个方面,步子太大扯到蛋了,必然会以失利而告终。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张正书如果再不会稳扎稳打,那就是傻子了。
“所谓任期制,就是规定宰相能做多长时候,比如一个任期为五年,最长蝉联不能超越两届。”张正书思虑了一下后代的政治体系,改头换面说了一番,听得赵鼎一愣一愣的。
非不能耶?实不为也!
赵鼎听了张正书的话,如遭雷击,他是第一次闻声另有这等说法,很想辩驳张正书,可他又找不到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