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4、顺治帝“下诏求言”为什么失败[第2页/共3页]

顺治帝主政后,面对着各种锋利的冲突。为此,他采纳了几项首要办法,此中一项就是“下诏求言”。顺治十年四月十七日(1653年5月13日)的上谕说:“本年三春不雨,入夏久旱,农夫赋闲,朕甚忧之。意朕躬出缺失欤?祀享有不诚、诏令有不信、政事有未当欤?抑大小臣工怀偏私,重贿赂,不肯实心为国,荒废职业,乃至恩情不下逮欤?抑当言不言,不当言而言,沽名钓誉,持禄养交,无济于实事欤?抑官方痛苦无所控告,处所各官不以实上闻欤?著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各抒所见,凡有关朕躬及天下大利大害、应兴应革者,悉心条奏,毋含混两可,毋借端暗射。若所言公道,切中不对,朕不惮改。”(《清世祖实录》,卷74)这道上谕,言词不成谓不诚心,希冀不成谓不殷迫。

遵循顺治帝本身的说法,叫作“用心未净”。用我们现在的说话,就是解缆点不对,动机不纯。顺治十七年蒲月二十五日(1660年7月2日)的一个上谕说:“朕统御寰区,焦心图治。前此屡有引咎省躬诏谕,自今追思,皆属具文,虚邀名誉,于政事未有实益。且十2、十三年间,时有过举,经言官指陈,有即加处罚者,有优容宽宥,而此心介介尚未全释者。事有弊端,犹可改图,用心未净,政事之流弊必多。”(《清世祖实录》,卷136)本来,天子的“引咎省躬诏谕”,是做做大要文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虚邀名誉”,说穿了不过是一种政治“作秀”。以是对有些攻讦天子不对的话,或者“即加处罚”,有的即便“优容宽宥”,内心却“介介尚未全释”。我们并不惊奇顺治帝会有这类心态,因为这对于握有最高专断权力的封建君主来讲,抱有如许的设法是毫不为怪的;使我们略感惊奇的倒是如此坦白的自白,应当说这也是难能宝贵的了。但“求言”既然不过是一种政治“作秀”,必然难以收到实在的结果,则是肯定无疑的。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