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秦将魂歌》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四百零五章 帝号(一)[第1页/共2页]

天下归一的愿景,真正在嬴政手中实现,结束战国纷争的局面。仅凭这一点,嬴政当得起天下人的或敬或畏。

咸阳宫正殿,长二百五十余步,宽七十余步。中间的通道,每隔十步,安设着鼓腹的三足青铜大鼎。

余音散尽后,宦者令赵妙手捧一方帛布,悄悄展开,挪步到王座前,斜对着殿中的众位大臣:“寡人以眇眇之身,发兵诛暴动,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传胜利,传后代。其议帝号。”

莫非······

蒙恬眼角的余光,扫过殿中,只见四个地区的大臣,形色不一。

御史指导大臣们到各自的位置,人都到齐后,面向宫殿北面的王座。

进入大殿之前,蒙恬脱下鞋子,摆到一边。低头瞧见密密麻麻的鞋子,好像停靠在军港中的兵舰,整整齐齐的摆在一旁。

进屋脱鞋的风俗,前人保持得很好,可惜的是,两千多年后的子孙们,再没有如许的风俗。

公然,汗青上的天子称呼,本来就是在这场朝会中产生。

御史禄头戴鶴冠,身穿青玄色的号衣,腰间佩带一小方铜印,板着面孔,眼睑低垂,细心打量着众位大臣的脚底板。

大殿左边靠后的处所,气象有些独特,远了望去,显得驳杂混乱。殿中的大臣们,遵循秦国上朝的礼节,穿戴玄色的朝服,这个地区的人,则没有穿戴制式朝服,而是穿出了本身的特性。

春秋战国以来,各国尚武的氛围稠密,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都有佩剑的传统。上朝的时候,大殿以内,臣子不得佩剑,只要国君才有佩剑的权力。

这时,博士群中,齐鲁之地来的孔鲋、淳于越,魏地来的伏胜,赵地来的鲍白令,楚地来的桂贞,不自发的挺起腰杆,一手悄悄的抚摩着长长的髯毛。

佩剑固然变短了,但嬴政的声望却更重了。

山东六国的服饰,各色儒袍,一齐呈现在这里。

卯时将近,正殿门外的寺人,扯着嗓子大声高喊。

特定的期间,国君感觉某个大臣功绩特别庞大,会准予剑履上殿。如许的名誉,要么是给建国期间的一等功臣,要么是给王朝末期的显赫权臣。

蒙恬察看着冠冕下的嬴政,面带一丝淡淡的浅笑,微微摇摆的串珠裂缝,流暴露隐含的期许。

摆布两边,均匀的摆列着,一个个方形的褥垫。略略一数,不下千余个坐位。

“谢大王!”

右边靠前的武将地区,将军们多数一脸茫然。王翦如许的老狐狸,半眯着眼睛,仿佛没有听到嬴政的旨意。议帝号,将军们不懂,不关将军们甚么事。

右边靠后的地区,坐着秦国五大夫以上的有爵者。这些人秉承爵位后,职位高贵,得以插手此次大朝会。他们空有爵位,没有担负实职,借着这个机遇,内心打着主张,要在国君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

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些人是秦国征召的博士。

历代秦王的佩剑,秦人觉得越长越好。青铜剑锻造得越长,越能反应秦国高深的青铜器锻造经历。嬴政即位后,专门打造的青铜剑,长达五尺,佩在腰间,显得威仪实足。

若论到博古通今,正定名号,传播后代,让天下人认同,另有比儒家更善于的吗?

王翦德高望重,嬴政以师礼待之。本来的汗青上,李信伐楚大败,嬴政亲身到频阳,聘请王翦重新出山,带兵伐楚。攻灭楚国,还朝以后,王翦交卸兵权,嬴政赐与王翦人臣的最大光荣。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