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 伐左良玉(三)[第1页/共3页]
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上面的文武大员们群情激昂,齐声答道:“誓死抗贼,报效朝廷!”
自古造反能胜利者,常常靠的是兵贵神速,出其不料,最怕堕入对峙状况,因为一旦对峙,兵变一方的军士就会胡思乱想,军心大降,而朝廷一边则偶然候集结更多的军队过来平判,时候拖得越久,对于兵变一方来讲越是倒霉。
承启官走到白虎堂前一声传呼,二门内回声如雷。那等待在二门外的文武大员由监军道领头,后边跟着知府、总兵、副将和参将等数十员,文东武西,分两行鱼贯而人。
咚咚咚三声炮响,辕门大开,从辕门到大堂,是深深的两进大院,中间一道二门,二门外站着十几个侍卫;从二门里到大堂阶下,宽广的石铺雨路两旁也站着两行侍卫。
朱大典思忖着回到总督衙门,找来军需官打水和面,亲手蒸了一锅馒头,他要弄个清楚,按现在的粮价,馒头究竟应当多少钱一个?
第一次鸣炮后,文武大员连续进人辕门,在二门外肃立等待。第二次炮响以后,二门内奏起军乐。朱大典身穿三品文官补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帽,在一大群官员的簇拥中从屏风后徐行走出。他在正中间围有红缎锦幛的楠木公案后边坐下,两个年青而仪表堂堂的执事官捧着尚方剑和总督大印侍立两旁,众幕僚也摆列两旁肃立服侍。
当天午不时分,城下跑来了几骑,是左良玉派出的招降使节,内容不消多说,天然是要留守九江的总督朱大典等人立即投降。不消朱大典出面,阎应元就命麾下御营兵在城头把使者乱箭射了归去。还送一个字:“呸!”
在巡城时,朱大典不但与营兵们同锅而食,还特地查问了每个军士、青壮的穿着,发明很多人在酷寒的深冬竟然半数没有棉袄,有的也大多是旧的,穿了很多年了,棉絮都露在内里,朱大典闻之面色凝重。
多管齐下,仅仅半个多月,朱大典就把九江由内而外,运营的固若金汤,可谓能吏!
此令一出,城头三四万军民,不管是诸镇营兵还是青壮民丁,无不闻之感奋,朱大典此举,固然没有太多物质上的犒赏,确让军心不知不觉中再度凝集了很多。
朱大典没有顿时训话,也没让大师就坐。军乐声停止了。白虎堂中和院中沉寂非常。朱大典拈拈髯毛,用炯炯目光向大师扫了一遍。统统文武大员躬身垂手,屏息无声,静候训示。朱大典清一下喉咙,开端说话。
朱大典一下子将朝廷救兵的兵力夸大了五六倍,众将一听,不由得信心倍增,胆气更壮。
左军陈兵江北,舳舻相接,遮天蔽日,伸展数里。船大将士刀枪曜日,盔甲光鲜,蔚为壮观。
处理了城内百姓粮食的题目,朱大典宣布死守九江的决计,以鼓励军民百姓奋勇抗贼,进一步安定民气。
跟着叛军的到来,九江城四门紧闭,全城戒严,朱大典亲身坐镇城头,构筑防备工事,批示戍守事件。九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像机器一样的缓慢的转动起来了。
从十一月二旬日誓师后,左良玉带着雄师一起所向披糜,仅用了六天时候就攻到了九江城下。
大堂台阶下竖两面玄色大旗,旗杆头是一把利刃,这是军机重地的标记。门外竖了这类旌旗,文臣武将非有主将号令不准私行入内,违者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