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八十二章 舌战群儒(上)[第1页/共2页]
周子义这等以程朱之言为金科玉律的官员眼底,林延潮的话就是大水猛兽,天下之大害。
林延潮见他们磨磨蹭蹭的,也知没有人出场,若曾省吾,王篆被本身驳斥,当然大长面子,那么本身今后也不要在朝堂上混,得寸就不要进尺,要见好就收。
他们看向林延潮,仿佛已是手持染血屠刀,满身‘六神装’站在殿上。
“……内圣是纲,外王是目,举一纲,万目可张,但索其纲,需从目寻,故纲目并举方为先圣之意,如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得矣……”
在林延潮短短这几句下,殿上君臣都是寂然。
林延潮目光扫过曾省吾,王篆,然后道:“延潮方才多有猖獗,只是经义参议,不辩不明,辩经获咎之处还请包涵(不要曲解,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坐各位,都是辣鸡)。”
“不,不,还是王兄先请。”
纲目并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得!
林延潮之言,这并非纯真是抵赖,而是他林延潮真正贯之的经义,他的修齐治平之道。
然后下一句,林延潮似给出了答案。
大音希(协和)声不过如此。
而朝堂上官员都是大多理学出身,但多年措置实务,令他们心底对林延潮所说的事理,也有很多处所认同的,但要他们面上承认倒是很难。
甚么叫完败?
李庸对林延潮说得一时无词以对,构造半天说话辩道:“事事不求利,一定没有义。林中允经义上重于援溺之意,所言字字离不开利字,离贤人之意太远。”
侍直经筵官里本还稀有人未上阵,正揣摩如何上前答辩,听了林延潮这么说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喻利。
小天子见林延潮大开大合,连战群儒,将世人驳得一一败下阵来,心底爽得不了,心想朕钦点的状元,果然短长,朕有识人之明啊,哈哈哈。
这就是求利利不成,还害了本身?
昔日鲁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一言兴邦的话,孔子说没有,但有近似。
因而小天子道:“朕听得正出色呢,经筵辩经,本就该名儒互难,畅所欲言,不过朕听先生所言,侧重在于事功二字,可有一言概之?”
曾省吾,王篆看动部下这个模样,恨不得拿块豆腐一头撞死。不过二人也是悲催,现在小弟都挂了,该轮到大佬了,如果他们再败,那他们另有甚么脸面,不如上表向天子请辞算了。
孝悌忠信常不敷以趋天下之变,材术辩智不敷以定天下之经!
李庸败退,曾省吾,王篆,朱裹,耿周,王述,吴堪等人都是面色如土,你竟连一块遮羞布都不给我,明天真一败涂地了。
围殴不成,反送一世英名啊。
“不敢不敢,卢兄,你科名比我高,我怎敢冒昧,你先请,你不可了,我再上。”
这就是不求利,而无不自利?
他读书为官都是依此而行,发自肺腑,是诚意正心之言。
世人都听出李庸这几句话,变相承认了非利,一定有义,对林延潮底子没有反击力度,不过也算勉强站稳阵脚。
非义即利,那非方便是义吗?你整日作亏损不奉迎的事,就是遵守天理了?
因为孔子这一句话,儒家千百年,都将义与利当作一个硬币两面,非义即利,义利当作反义词来看。以短长义,就是不义(不循天理)之举,是屈就于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