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实打实的粮食[第1页/共2页]
朱俊杭、陈熊等百余号人脚上踩着滑板,沿着混凝土浇筑的城墙向大同方向滑行。他们的身影快速飘过火油灯,如同鬼怪过路。让远处暗中防备的鞑靼探子直呼“长生天”,揉揉眼睛再次望去,巍峨的长城悄悄耸峙在原地,哪有鬼影的踪迹。
“殿下,除了周大人,另有很多人前去粮仓一探究竟。王守仁、李兆先、唐寅、祝枝山……”胡玢暴露愁苦的神采。
李东阳的难缠,不但在于他的战略高超,还在于他的态度。
为了降落冰河期对大明缺粮的打击,朱寿大力推行土豆、番薯和玉米的耕作。肃宁县田庄的收成颠末西厂成心鼓吹,嚷嚷得天下周知。番薯和土豆的亩产超越十石;对泥土莳植要求高的玉米,也能达到5石摆布。太子殿下有粮。
李东阳提出迁徙20万山东青州哀鸿入河套的打算,给了朱寿致命的一击。打的他浑身都疼。并且这一击,有很多把柄是他主动交到李东阳手上。
朱寿还不晓得李东阳此次出招的目标安在。原觉得搞定杨廷和能让他省去很多费事,没想到被后代耻笑为‘伴食宰相’的李东阳也很难缠。
李东阳找到朱寿的致命点,并逼着朱寿正面应战。这点比谢迁强上很多倍。
朱寿的家底被人摸得一清。肃宁田庄的产出,有些人比朱寿更清楚。田庄产出虽多,除了供应河套耗损,另有一部分送往各地试种。
西厂每月从外洋送回的5万石粮食,堪堪满足熟行厂的内部需求。跟着肃宁县一千顷田庄中高产土豆、番薯和玉米接踵成熟,熟行厂呈现摆脱外洋粮食依靠的征象。
熟行厂没有充足多的人力物力运送海产品到河套。山东一样缺粮,宝船出海捕捞到的海产品优先供应山东哀鸿。
在此前提下,刘瑾和张永决定教唆占城国5万石粮食,入山东招收流民。好巧不巧碰到灾荒,粮食被告急抽调救济哀鸿。别希冀朝廷会偿还粮食。
周经手里的算盘拨得啪啪作响。“如果有陛下暗中帮手,勉强拼集能弄到。现在大明手里有粮的,除了皇亲就属各地士绅豪族。河套涌入很多的宗亲后辈,太子获咎了大部分的藩王,得不到皇亲支撑。而每位士绅的背后都有官员的保护。老夫担忧没有第二批粮食送抵河套。”
谢迁只看到财物对朱寿的首要性,在天津港口频出昏招。谢迁忘了朱寿的身份,只要有弘治帝支撑,朱寿不怕和任何人在明面上硬来。而李东阳的出招,朱寿只能劈面应战。朱寿被身份束缚,只能笑容相迎被宗室逼迫的百姓和受灾吃不饱饭的哀鸿。
朱寿是皇太子,他获得身份带来的庞大上风,也需求尽他的本分。朱寿对此无贰言。
徐贯和周经对视一眼,心中一片暗淡。
为了弥补河套的人力缺口,朱寿屈尊降贵欢迎每一名上访的公众。吸引大量在关内糊口不顺的人前去河套。
与谢迁相对,首辅刘健代表北方的好处,而更多的时候刘健会保全大局。
但是,庞大的危急包裹在灾荒中。
粮食被妥当安设在临时板房搭建的粮仓中。为了确保粮食安然,周经亲身带头住进粮仓。归正住哪都是临时板房。
朱寿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民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也不免会骑虎难下。便宜老爹为了他,同时杠上宗亲、文臣以及部分勋贵。这20万哀鸿他不得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