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第三次浪潮[第1页/共3页]
“这类计算机收集在外洋已经有了,美国军方在1968年景立了ARPANET,目前已经推行到了非军用部分,覆盖了美国全境,乃至英国和挪威的用户都能够通过ARPANET连接到美国的计算机上。”
事情职员黄明答道:“钟处长,你这个问法本身就不对。老张说的《第三次海潮》那本书,我在杂志上看过一些梗概,人家说的是将来的环境,而我们做的打算也是面向2020年的。我们现在家里不需求计算机,不料味着将来也不需求,对不对?”
“嗯嗯,扯远了,大师还是回到这个打算上来吧。”吴仕灿不得不发话了,这楼已经歪得不成模样了,作为楼主,他有任务打断大师的自在阐扬。他指了指冯啸辰,说道:“小冯,你刚才谈了对电子信息财产方向的观点,其他几个方面,你也谈谈吧,我们明天是神仙会,畅所欲言。这个计划是我们处搞出来的,你作为旁观者,该当能够看到一些我们忽视掉的事情。”
好吧,实在也没需求笑话前人的眼界了,明天的人们恐怕也设想不出20年后会呈现甚么样的新技术,或许我们明天津津乐道的甚么瞻望和科幻,到20年后也会被证明是太低估科技的力量了。
钟启帆又转向世人,说道:“那么,谁需求计算机呢?”
“我举个例子说吧。”冯啸辰决定给大师做做科普,他不筹算去抢托夫勒的饭碗,但对重装办的同事们说点后代的观点,还是能够的,起码让大师有一些前瞻的目光,不至于犯一些过于保守的弊端。
限于当年的技术程度,作者阿尔夫-托夫勒并没有预感到挪动互联技术带来的强大影响,对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之类的观点都未能提及,这也证明老托不是一个穿越者,只是一个预言家罢了。
“但是,家家户户要计算机干甚么?老张,你家里需求计算机吗?”钟启帆说道。
“我说的就是将来啊。”钟启帆抬杠道,“我畴昔就是搞计算机的,对于计算机的用处,我还是有必然发言权的。计算机是用来做科学计算的,放到科学院必定是用的,但放到各家各户,干甚么?大师都想想,给你家里放一台计算机,你用得上吗?”
“用处还是挺大的吧?”冯啸辰笑呵呵地说话了。作为一名穿越者,看80年代初的人议论信息社会,真是一件愁闷的事情,明显是后代的知识题目,在明天竟然会被当作是异端邪说。
“哈哈,小黄,你就做梦吧,这绝对是不成能的。”钟启帆不屑地说道。
张翰匀说的《第三次海潮》这本书,1980年在美国出版,当即就引发了颤动。不过,这本书最大的进献在于对信息社会的阐释,此中触及到技术方面的内容并未几,而是专注于会商在信息期间能够呈现的社会窜改,比如多样化、本性化、小型化的偏向等等。在书中讲到的分离式办公,实在就是后代实际呈现的SOHO一族。自我办事、本身脱手的观点,则与DIY、3D打印技术等有着一些关联。书里说到传统媒体的式微、小型化媒体的呈现以及信息碎片化等题目,与自媒体期间的很多特性非常符合。
冯啸辰也无话可说了,思惟超前别人一步,那叫天赋,超前人家十几步,在人家眼里就是疯子了。他说的明显是2010年的中国实在呈现的环境,在1981年的人眼里就成了神话。当年有一部科幻小说叫《飞向人马座》,此中写到了无人驾驶汽车、星际飞行、中微子通信,可恰好没有写到手机、互联网,宇宙飞船上带着的图书馆是几十箱子的缩微晶体片,每块晶体片像芝麻普通大小,需求用手指捏着放到一个公用机器里,然后就能够浏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