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年根[第1页/共3页]
“那就好,那就好。”司马求拍拍王贤的肩膀道:“仲德,你真是天生的司户啊,年纪悄悄就能汤水不漏!”
现在就算分巡道的人回过味来也不怕了,因为六千石新粮已经入了永丰仓,看着满仓满囤白花花的大米,魏知县还巴不得有人来查一查,替他立名呢……
各地粮商见无益可图,纷繁‘日夕争进’,运粮到杭州发卖。很快,杭州市道上粮食又充沛起来。所谓物稀才贵,粮食多了,代价天然回跌。大饥之年,杭州竟看不出一点饥荒迹象……
“仲德,此次为师能安放心心过个年,满是你的功绩!”魏知县捻着三缕长须笑道,“实在想不到,这才十天不到,就能把为师的芥蒂去了!”
“不识庐山真脸孔,只缘身在此山中。”王贤淡淡一笑,不带炊火气的将两张纸片递到司马求手中。
哪怕是厥后闻名的清官海瑞,在当知县时,也会从官府的各项支出中抽取提成,一年有白银两千两以上的支出。因为衙门里统统非体例职员,都是他来发人为,另有各种迎来送往……没有这笔超越官俸百倍的支出,他底子没法运转全部县衙。
言外之意,剩下一个我要做情面。但给王贤一个名额,已经是极大的夸奖了。
王贤这才端庄干了不到俩月,年底算一下,又有百多两银子到手。要晓得,王贵在纸坊做工时,还算是工头,一年起早贪黑下来,也不过挣个二三十两银子,真是没法说理去。
“没事,我跟周粮商讲过,过了年去长沙联络买米了,”王贤轻声道:“本来讲‘苏湖熟、天下足’,但现在江浙一带越来越多的农田改种棉桑了,今后都得从湖广、江西那边买粮食吃,怕要改成‘湖广熟、天下足’了’。”
以是知县一年的收成多少,一看他刮得狠不狠,二看部下人能不能精打细算。魏知县求爱民之名,对百姓刮得力度很轻。年底能剩下这么多,天然要感激王贤了。
王贤此言不虚,后代都申明朝官员的俸禄奇低,故而官员支出不如宋朝如此,这是典范的胡说八道。因为明朝的处所官,向来不靠那点微薄的俸禄过日子,他们靠的是常例。
接下来几天,各家粮店忙得四脚朝天,九千石的粮食要卸船,查验、称量、入库,可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
回到衙门,王贤去签押房向魏知县交差。固然不晓得本身多了八十亩良田,魏知县还是欢畅坏了,自从有了永丰仓这块芥蒂,他是寝食不安、忧思重重,一听到门响就严峻,觉得本身东窗事发,分巡道的人来查案了。
。
。
“嘿嘿。”王贤见魏知县可贵的表情大好,趁机道:“门生有件事,想就教员决计。”
“先生谬赞了……”王贤唯有报以苦笑,说句内心话,户房的差事肥美归肥美,他却一点都不想干了。因为上高低下统统人的常例,都要从他手里过。没事儿时人家叫他财神爷,出了事他就是替罪羊,比如李晟……
至于司马先生,天然也有束脩外的进项了。王贤达扶摇直上,也多亏了司马求,便替他在无锡也买了份田。一亩水田差未几要十五两银子,二十亩就是三百两银子,把个司马先生乐得合不拢嘴。怪不得人家说,当师爷的都是‘来时萧索去时丰’,本身本觉得摊上个二杆子,要跟他喝西北风呢,想不到才一年不到就成小地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