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穿到古代当名士》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56|第 56 章[第1页/共4页]

此言一出,除了朱胜儿略有些失落,那些才子们都是眼中一亮,连连拥戴。

第一届福建名家讲学交换大会结束了, 但它的影响力远未结束,反而方才开端。本来只是来看热烈的名流、才子们在连开三天大会, 又亲身登坛讲学后, 已对这座讲坛生出了无穷眷恋。

可惜他到了武平,拜见了知县宋大人,却没能见着宋时。宋垂白叟只把他当作姑苏来游学的门生依例欢迎,给了些玻璃制交椅山讲坛模型、实木镶玻璃相框的小幅讲坛景点风景画、编出版画气势交椅山图象的竹丝电扇之类不值钱的旅纪行念品,又给了几两银子,便要打发他出去。

与这场聚福建一省才子的嘉会比拟,畴前那些名流讲学、文社集会的场面就太小了。固然有些集会烹羊置酒、租画舫、伴名妓,比这场大会豪奢数倍,可单论讲学的内容、深度,都不如他们福建的大会!

满县的人都晓得,宋家是北直隶人, 固然选到这里仕进,但到了省试时,宋时必然是要归去测验的。凭他在会上的表示便可知他经义、理学都学得透,说不定到京里走了时运,便能一举过了乡会两试呢?

宋氏新书体印的请柬还在他们案头,他们本也能在这场大会上登台讲学,佩服集会的鸿儒、才子,立名一省的。可当时就因为瞧不起它是小县城办的讲学会,错过了这场大会,也就错过了这个立名立万的好机遇。

别省的人犹可,姑苏才子却被这些福建墨客狠狠拉踩了一回,不报此仇如何罢休?

出了性命的处所天然好找,他们才出城便听人群情,东山脚下一座枯井里寻见了尸首,一个妇人正在那边认尸,哭得极惨,已经有府里的大老爷带着人在那边验尸了。

祝颢慎重地说:“那宋时既未亲身说过自家比我们姑苏才子更有才识,那我们去寻他,便有些师出知名。何况元玉诗文风骚,可谓天下才子,那宋时只是教村夫吹嘘几句,名声身份远不相如。若我们平白找上去比试,非论胜负,皆是主动去拿自家身份去衬他的名声了。”

世人议定此事,便分头拜访名家,借宅院、家人,朱胜儿又替他们联络姐妹……繁忙起来,就没人顾得上最后在画舫上发起要与宋时斗诗文的徐才子了。

夸到无可夸处,连县里客岁大水后新修,刚栽上一把就能攥过来的小树苗的河堤也要存款吹一句“数年后便有芳树夹道,武陵人若至此,必误认作桃花源矣”。

世人便向武平县里的墨客们探听, 听到了实在的好动静:他们的讲坛就在这里, 他们县里这么多读书人也在这里, 如何不能开讲学会?

那桓通判眼中的寒光稍稍收起,宋时却暴露一点不知该说是震惊还是幸运的神采,仿佛他不但是报上名字,还说出了姑苏才子要拜倒在他脚下之语似的。

那门子对这桩差使不上心,徐才子也对这门子的态度不满,出门便使钱探听了桓凌的去处,带着两个优童骑马向出事的城东奔去。

就是讲学语录里阿谁桓通判?可惜那桓通判是个在职的官人,不能私离本府,不然叫他也见地见地姑苏的大会可该多好?

祝颢道:“外头传他的名声,不过是因为他办了一场大会,那我们就也办一场大会,请些福建名家名流来看看,我们姑苏的大会是甚么样的,岂不就行了?至于宋君本人,他只是个不张扬的生员,也不必咄咄相逼。”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