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 39 章[第1页/共3页]
黄大人拎过他的文章连看了几遍,怒其不争地教诲道:“这文章题作《修武溪记》,你看你五百余字的文章里才写了几个字的治溪?你看桓通判作的――”即便写的都是真相,也不好写得这么明白,不然轻易叫人说是吹嘘之作。
宋时忙又替父亲谦善了几句,桓凌也说:“若非黄大人做主,追索那些大户欠的赋税,武平县现在刚受过洪灾,那里有银子修得起河工?我们要作诗文志此气象,就该重新记下大人弹压豪强、为百姓作主的善政,建碑亭于此,长记大人之德。”
那么他给宋县令的考语就得提早写了――桓凌的考语里也该有这两项。还要叫驿站加急递信, 把武平县按捺豪强、追回赋税之事奉告省、府两级, 叫布、按二使与府厅官员写考语时也加上这份实迹。
他们便乘车上山,到读书堂中少歇。
他便指着山说:“上面不远便是前朝李忠定公所建的读书堂,李公特为此堂赋诗曰:‘灵洞山清仙可访,南岩古木佛同居。公余问佛寻仙了,博得工夫剩读书’。固然读书堂烧毁已久,倒是敝县驰名的景色之一,县里林泉社常在此处结社作诗,倒把读书堂打扫得干清干净,门窗齐备,我们带着垫子便可出来歇息。”
――固然宋县令也要进京朝觐,他却舍不得宋时与他家里人见面。
这些溪水夏秋间轻易众多, 多数儿因为水里淤积泥沙太深, 排水不畅。趁夏季叫人筑堤坝束水冲沙,或直接排干一段溪水,下水清淤,再在较宽的溪流河道旁挖出备用的排水沟, 来岁就能减少灾情。
这记里倒没如何提他本身的功劳,只淡淡写了一笔“宋令素爱百姓,至县则治洪灾、抑豪强,百姓为作《白毛仙姑传》记其事”。
黄巡按刚好问道:“这些修河的民夫里,可有本官判罚的那些隐户?”
提及吏部大计, 大计也近在面前了。从福建到京里,快的也要赶两个月, 现在已进了十月, 来岁正月就要朝觐,福建省高低主官与首级官此时便该筹办出行。
恒凌怔了怔,只说:“你我之间,何必送来送去的……那便我抄的送与黄大人,你抄的那本给我便是了。这些架子对支出来的不好送人,就拿给匠人雕版用吧。”
这些都是当代水利工程论文里写到的。那些很庞大的流速、水量甚么的宋时懒得算,但大抵如何干他还是能看懂的,趁本年服瑶役的人多,拉起步队就是干!
民夫当中,有很多身形暄软,一看就不像经常干活的农户的。往年这些人在大户阴庇下甚么都不消干,本年他们头顶的大树倒了,县里又不准他们出银子顶瑶役,这些人终究要体味一把劳役的辛苦了。
能到武平县巡查的钦差黄大人,还会有谁?
黄大人虽说有些好名,但毕竟面皮薄,不肯狠夸本身,面色微红,连连摆手:“我们是出来游赏景色的,要写修河记就写修河记,不必记那些职分内的事――方才我们瞥见的‘三下乡’倒是新奇风趣,能够作文记之。”
“叫人给宋令送信,请他领典史到府里来,乘府里的大船上京!”
比拟这两位的低调,直接写出“巡按御史黄公尝之县北,闻百姓苦豪强之音,密访其罪,会令武平县令宋同审”的宋时的确太不含蓄了。
不知是在城外见了新奇事,还是李宰相有灵,黄大人这回竟是思如泉涌,提笔便写下了一篇奖饰武平县不向朝廷要钱、不向百姓剥削便能在县外武溪清沙除淤,以减少洪灾伤害的《武平县重修武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