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第 248 章[第1页/共3页]
他也试着开关,玩弄了几下,才想起将这东西献给齐王,冲动难抑地说:“殿下请看,这电筒不须火便可照明,我们行军渡水时用它可便利极了!”
齐王难以自抑地向前走了一步,成国公行动则更快一步,几近是抢过手电筒,也不怕晃眼,对着电珠细看。
或许觉得神鬼之迹,聚众于彼处拜祈;或许惊得夜逃;也或许视作天然,不加措置……
白日天亮,看不出它的光有多亮,能打多远。到早晨试用以后才知,这光真能在空中照出一束光柱,打到树上、草上而止。不管打在那边,也是照出一团聚的光班,光照得越远,打出来的光斑便越大。
余批示点头道:“我们殿下若晓得这批军粮能有如许服从, 定然欢乐。这些是与雄师用的粮食, 下官这里还为王爷捎了一封信给齐王殿下,另有一箱宋三元与桓佥宪新制得的电筒――”
哪怕虏寇发明光柱,这光也照不出人身影,也不留烟气焦痕。探子只消关上电筒,在他们寻来前另觅一处藏身,定不会被发明。且这电筒是人间未有之物,他们于本日见着之前都没想过能用灯照出如许一束光柱,虏寇自更不能,定会为此生出猜忌――
众将官当即想到,若夜间哨探发明有虏寇在,只消将灯头向上,打出一束冲天黄光,雄师岂不就能循光而进,将正在安息的虏寇一网打尽?
他们的帐子里固然透进天光,这电筒里照出的光却还是清楚可辩,是一道光柱映照着飞舞的灰尘,在帐壁上打出一个圆形光斑。
但也不能不承认,他也就找这位皇兄讨东西,才气要一得三,不怕他在公开拖后腿了。
若在京里,他们矜持身份,还要矜持地等着人先容,现在在军前,那里另有那么多端方。最年青的成国公大步上前拿起了一个铁筒,在手里掂了掂,倒是异乎平常地轻。
齐王看得心中酸溜溜的,酸中还带几分涩。一时妒忌皇兄命好,天生就是宗子;一时又幽怨宋时负他密意,眼里只瞥见皇兄;一时又感觉皇兄就是沾了宋桓二人的光,这东西都是人家做的,他只是给送过来……
如何,这么粗个铁棒子,沾沾水还能坏了?
汉中府这一年新雪落下的时候,关外草原上便传来了第一场大胜的捷报。
底下那东西只裹了层黄乎乎的壳子,连雕镶都没有,并不出奇。但上头那些铁棒却有些特别――棒子一端大出来一圈,顶上镶着玻璃面,玻璃内里看得出是个银闪闪的小碗,当中捧着个玻璃珠。
杨侍郎代收了票据, 送往下头军需官处查对,又向西南深施一礼,感激地说:“有劳周王殿下操心, 有了如许轻巧的军粮, 王师哨探还能再放远数里,更易察知虏寇意向了!”
更妙的是这光看着像是束成一柱的,照只照面前一线,而不像火把冲天而烧,在夜色中极易叫人认出来。行路时将这光压得低低的,只照脚前几步,摆布前后再略加遮护,便是有虏寇哨探隔着数十步外,恐怕也看不见他们行军。
杨巡抚分开汉中前,却见地过市道上没有的直流电套装,悄悄点头:“只怕这电棒里是空的,那小锡罐便是个电池吧?里头包的是玻璃和电池液么?”
周王不但与侍卫批示这么说,在给齐王的手札中也一样风雅承诺:他们尽管在外扫荡虏寇,军顶用甚么,只消递一封信来,兄长自会极力筹措,不使他们有贫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