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 12 章[第1页/共3页]
方提学悄悄“嗯”了一声,脑袋都不动,考虑着夸了一句:“才情敏捷。见诗如见蓬莱清景,清昀欲流。好了,本官已见过你的才学了,你先去龙门等着,待会儿凑够了人数便归去吧。”
这个浏览了解做不到位,写桓公的那两扇群情里就有一半要跑偏了。
先斥宋桓公威福自便,不受命而伐郳之罪,指出其该当承先公之命而尊王室、守臣节;后斥齐桓公为成绩霸图,擅天子之权,节制诸侯伐讨伐外夷之地的楚国。写到文章结穴——也就是八比中最后的束二比时,还得特别赞美一下齐恒公体贴王室祭奠,是一片拳拳尊王之心。
且朱子曾说,治《春秋》只当以史乘治之。此文代圣立言,非代胡氏立言,但遵经传,何必到处依《胡氏传》!
宋时那篇《春秋》从一破题就词严义正,得《春秋》本义,可说先声夺人。而从承题、起讲、八比、大结又步步相承,将尊王、伐不义之理一脉贯穿,气舒词雄,读起来如悬河泻水,说不出的痛快。
两篇文章抄完,也还没到中午。不过他没甚么要改的,这场内也不是呆着舒畅的处所,干脆还是先走了的好。
方提学随口吟了一句“云补苍山缺处齐”,就让他以山为韵,劈面作来。
最高也就给个诗会上的情面点评了。
主语的不同也就表现了史家批驳之意。
说是一字不易也太夸大,可这篇文章里实在没有容得下“天理人欲”之论的处所了。
他写到这一句时,也从胸中悄悄吐了口气。
他连读了几遍,起先只觉着他词理优长、文势陡峻,厥后从那种气势中摆脱出来,才稍稍觉出文章也出缺点——
——《春秋》按对人物的称呼用词分歧,显现出史官对他们的尊敬品级分歧。如称某国人低于称名,称名又低于称字,称字低于称官职……
“这才是得正名本义之作。别人文章虽多引经据典、虽能论接天理,却乱了立言之本,分薄了述春秋大义,责诸侯不臣之罪的笔力。”
宋时写文写多了,思虑速率极快,脑中想着前面的,笔下先依承题阐扬,作出起讲:周以天子一人莅万邦,以万邦而奉天子,挞伐只能操于天子之手,岂有诸侯本身率兵讨伐同为天子诸侯之国的?岂有诸侯之长不受天子明命,以霸主身份驱役各国兵力的?
不是因为文章写完了而松一口气,而是因为他写这篇文章时,思路不由自主地方向了新从晋江网下载的明清《春秋》学实际。
这个小小的辨别,并不是因为前者指代雄师,后者指代会盟的公侯,而是表示了史官对这两场挞伐的主持者评价的差别:按《左传》中,齐桓公讨伐楚国半途,逗留在陉亭,向楚臣宣布的讨伐来由便是楚国不为周王朝上贡苞茅,影响了天子祭祖。祭奠是国度大事,齐桓公为朝贡、祭奠事讨伐楚国,固然未奉天子之令,却也有尊敬周天子权威的意义。
但是看了诗以后,那“才子”两个字还能勉强留一留,绝世就还是删了吧。
方大人监考倒是要监一天的,长日无事,便叫人糊了最早交上来的几人的卷头,先挑出宋时那摞稿纸,拿回桌上细看——
恰好他写完也不悔怨,再看几遍这篇只列举经传内容为论据、半点不触及理学的文章,都觉着不能编削。
也就是摘前人诗句为题,以五言八韵为限,如唐宋时的试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