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穿到古代当名士》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115|第 115 章[第1页/共3页]

他两月前还派了家人到福建汇集桓凌任上的罪行,无法都城距福建太远,来回一趟起码要四五个月……不然将他们祖孙一并入罪,才更轻易颠覆他查证之事,将边关的事按下去。

他看着那封信上的笔迹一点点晾干,折起来放入信封内,转头望着桓侍郎府的方向――那桓凌不知现在是在宫里还是在家里,是否正向他祖父夸耀本身整饬边关的能为?

而此时桓凌却既不在宫里,也不在家里,而是到了宋家。

他也只能对劲这一两天了,只但愿那些御史言官早日上书弹劾桓家祖孙,叫他们也体味一下他困在府中的艰巨。

不管宋时如何解释那义是兄弟间有情有义的“义”,而不是情义绵绵的“意”,也洗不白他脱口而出的这句诗……就改自《定情诗》了。

可惜了。

桓凌欣喜得几近忘了走路,猛地顿在原地,双目死死盯着宋时,微微翕动嘴唇,仿佛求他再说一次。

马尚书深深吐了口气,唤来家人添水磨墨,提笔给贤妃娘娘写信。

桓凌隔着袖袋握紧了金尺,却按捺不住脸上的笑容,拱手答礼,含笑叫了声“师弟”。

但在他侧过脸去的顷刻,那人脸上的孔殷和等候便强行收敛起来,紧抿双唇,还是以那般疾风骤雨似的速率奔到门前,勒住马后却只描述平高山施了一礼,叫出一声埋没着几分“近乡情怯”之意的、微带颤音的“师兄”。

此事当真难查,若非贤妃娘娘从桓王妃那边早晓得了他家乃至连孙儿的婚事也拿来换权势,他竟几乎摸不着两家要联婚的陈迹。

两人对着行了一礼,宋时才想起来他没给桓凌写信说过搬场的事,不美意义地笑了笑,说道:“之前你在边关,不便利寄信,我还想着今晚你们一家要道贺,等明天到都察院找你呢。”

固然他们男人只能结契兄弟,不像女子那般三媒六聘、花轿迎门,但也须得好生筹办一番。也不知宋家伯母与嫂嫂们进京没有,可曾奉着先人灵位出去,能让他跟时官儿并肩在灵前叩拜……

门里立即也有小厮往内院通传,敲了云板,把正在安排家务的宋晓兄弟和桓老夫人等都惊了起来。

他转头望去,只见一匹马风驰电掣般奔来,顿时一名青衣官人皱紧眉头盯着他,身子前倾,几近半伏在顿时,似要辩白出他的模样。

宋时倔强地摇着头,桓凌却自顾自地:“我晓得师弟以尺寄情,是取魏武主簿繁钦的《定情诗》之意。‘我出东门游,相逢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他在边关一举拿下数员将军、批示,回到京里便搅起一阵风波,挟裹着全部刑部院和大理寺的人都开端加班,翰林院高低也预备着加班。但是他本人被召到御前奏对,缴上了这几个月记录着兵器、粮饷帐目和什物中查出的讹夺的文书后,便领了加封先父为奉直大夫的诏令回家,请兄长开祠堂,将圣旨供了出来。

等那桓家小儿见了祖父遭人交章弹劾,弹劾的又关着他的婚事,他若晓得好丑,就该本身老诚恳实辞了官。即使他能强撑着不辞,也自会名誉扫地,那么他在边关查出的弊端、控告马诚等人的罪名也天然不稳妥,多寻几个御史上书便能昭雪。

他是亲目睹过疆场的人,能临阵定夺,换将迎敌的人。虽没像宋时设想的偷袭过鞑靼王子,可也站在城头看着上面虏寇进犯,跟着诸将一起构造守城防备的人。主持军务久了,自有一股令人畏服的气质,别说那些家人对他言听计从,连宋时都感觉他气质分歧昔日,严肃了很多,进门路上交来回回地多看了他好几眼。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