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第 107 章[第1页/共4页]
他怒冲冲对着宋时看了半天,嘴唇微颤,却又不能说甚么失身份的话,终究只说了一句:“我家已择好孙媳,不日亲家便要进京。你\\你这般年纪也该结婚生子了,老夫念着旧时情分,替你挑一门好婚事也不难,只是今后不准再与桓凌来往了。”
想起此事,他的神采也有些冷肃,向桓阁老拱了拱手:“别的不提,老先生未曾见着圣旨么?上意如此,桓师兄遵旨而行,再忘我家插手的余地,望大人不成自误。”
桓垂白叟叫他这直白的话语气懵了,竟没想到该怪他曲解本身的意义,就默许了自家思疑两人有私的说法。他又好面子,不肯说是这动静自家孙子拒婚时亲口说的,便把那出《宋状元义婚双鸳侣》拉出来挡羞,嘲笑道:“那戏里唱的‘双鸳侣’,若只成绩赵李一对,单写一个‘鸳侣’岂不就够了?那‘双鸳侣’一对是你宋状元成全之人,另有一对又当是谁?”
宋时两个字正如金针截脉, 登即将桓阁老定在原地。他冷静站了一会儿, 才将堵在胸中的那口气顺下去,摆出阁老气度,沉声叮咛道:“唤他出去。”
这回若抓住他, 也得跟对桓文普通, 用家法狠狠裁制他!
这些年身居高位,又做了周王的岳家祖父,他已经不是当初能够一心想着报效的墨客,而是个深陷权势旋涡,没法抽身与周王、与马家解绑的权贵要员了。
桓阁老好轻易端住架子,满心想着他是不是也有断袖之癖,跟他孙子之间是否已潜结私交,甚么马尚书、贤妃、周王,都早不知飞到那边了。
算算时候,按他宿世那条汗青线,明英宗都生下来了,于谦都十好几岁了!
只是他孙子对宋家太好,宋时还能这么硬气地说着两人只是兄弟情,若说是桓凌说的,倒显得是他们桓家后辈求着他似的。
他气性上来,端端方正地站在房中,义正辞严地诘责道:“老先生此言从何而来!我自蒙恩师收在门下,向来与师兄情同手足,从无越轨私交!老先生也自深知之。却不知何人妄传此言,诬告我二人,而能令老先生不信亲孙而信他?”
“下官此来并非为公事,而是受师兄之托来给老先生送一封信。桓师兄先前接了圣旨,要赶着去山西梭巡,不能劈面与家人告别,便托我寻得力之人送这封信去桓家。但下官想既然老先生身在馆局,我手中握着桓师兄给老先生的家书,却不来劈面拜见转交,实在有失礼数,便冒昧求见了。”
若真忘我交,他一个好好儿的孙子能发了疯似的扔下出息去福建?
但他话已出口,又不能咽归去,只得硬气地挥了挥手:“此事是你本身故乡班子做出来的,你自去清算首尾,数日以内,我要京中再无人传唱这本杂剧!”
他学汗青与文明旅游的,固然平常汗青课都是混畴昔的,端赖测验周冒死,但也还记得宋朝徽钦二帝,明朝一个英宗,都是被北方游牧民族带走“北狩”过的。
他对桓家自是仁至义尽,桓家却先派个后辈弹劾他,现在又落井下石,坐视他受这被都察院疑为罪人之辱。这回是他马家未曾防备,叫桓家踩了这一脚,但等他腾脱手来,也就休怪他不念亲家交谊了!
宋时将信放在案上,却还不分开,而是对桓阁老说道:“桓师兄临行时再三放不下老先生,故下官冒着获咎于老先生的风险来拜见,也为劈面劝老先生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