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捐银[第3页/共4页]
固然能够拿银票,又轻巧又便利,但是当初宁婉与钱夫人筹议时还是决定将二百两银子摆在大师面前。无它,银票放在桌上轻飘飘的一张,那里能比得了直接抬来银锭激起人们心中激烈的震惊?她们正要靠这类震惊来让大师多捐些钱呢!
说她蠢也一定蠢,但说她聪明吧更是差得远呢。实在细想起来周氏的所做所为还是与她的出身有关,她没有生在一个普通的人家,恐怕也没有遭到过如何居家度日的教诲,言谈举止绝非家常过日子的女人。
钱夫人镇静得脸都红了,她这一次捐献再胜利不过了!两位千户夫人各出了一千两,固然一份是真金白银,一份是头面金饰,但都是实实在在地支撑冬学,想来不止各镇的冬学能办起来,就是一些人丁稠密的村庄也能建个小小书院――这政绩,在辽东绝对是第一份!
宁婉本日原就不欲在穿着上出风头,是以出门时只拣了一件蜜色银绣百蝶袄,系了一条大红百花裙,头上只用了几样金红两色虎魄镶的金饰。
二百两银子那里有如许多?起码是一千两!
先是不管不顾地出言挑衅,接着为了粉饰弊端又随便地捐东西,这那里是明智的女子呢。实在也不奇特,还是在本身的梦里,周氏嫁了铁石如许好的丈夫,却一点也不珍惜,不认本身的亲婆母,与丈夫不消心相处,厥后怀了孩子又不能保住,看来这小我赋性就是如此。
宴席开了大半日,眼看着到了未时,最后一折戏时,扮成墨客的那伶人就向台下拱手打浑道:“寒窗苦读十余载,现在正要上京赶考,却听得虎台县要为冬学捐献银两,小生仓猝前来,倒是想助这大功德――翻遍行囊,却只得二两碎银,一半留做路上破钞,分一半去助学!”说着就唤书童,“快去!快去!”
卢夫人这手笔也太大了吧!方才丝丝赞叹地人们再忍不住嘀咕起来,卷棚里一片喧闹,比戏台上还要热烈。
酒菜是钱夫人经心备的,比常日县衙里宴客的都要贵,只这一宴便要好几十两银子。
铁石被她热乎乎的气味在耳朵上吹得痒痒的,内心就更痒痒了,将人抱在怀里出主张,“来岁钱夫人再捐献时,你还捐一千两,看许夫人再捐甚么!”
先前宁婉和钱夫人早请封少奶奶帮手登记,她品德高洁,又是才女,字写得也好,且是典史家少奶奶,正合做这事。原觉得非常轻松,不想此时竟忙不过来――大师捐的东西远超先前想像,而金饰之类的不比银钱轻易计数,颇要费些笔墨才气描述清楚。
在辽东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女人的手指并拢后对着光看没有裂缝,那就是不漏财,能攒得下银钱。宁婉刚好长着如许一双手:每根手指都又长又直,上面的骨肉均停,并在一起后刚好严丝合缝,一点空地都没有。
公然周氏接着就向她挑了然,“方才我们提及助学一事时,卢夫人也是极附和的,不如也捐些吧。”
公然是一千两,盛儿悄悄走到夫人跟前说:“听家里人传话,将军见备了二百两银子就说少了,让人拿了一千两送来。”
大师便都笑了起来,因先前钱县令已经将为冬学捐献的事情说了出去,统统来宾都心知肚明,也筹算给父母官一些颜面――女眷们捐些私房小钱,既不伤家里的元气,又显得非常敦睦,特别是在男人们没有明白表态之时,算不得甚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