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谁在怀念民国时代?[第3页/共3页]
2、是谁在记念民国期间?
并且,都会与村落、南边与北方的物价程度相差也很大。如果在比较的时候,成心偶然地张冠李戴,用上海的支出去比山西的物价,用20年代的物价去比40年代的支出,用乡间歉收时节的粮米收卖价去比多数会工人的支出(可参考《多收了三五斗》),就很能够得出一堆非常荒诞的成果――而这也是当代“汗青发明家”们常用的一种移花接木之术。
1918~1919年,青年期间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图书馆担负办理员,而闻名海归学者胡适则在北大当传授。
――民国期间的大学传授,能够很轻松地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而当代的大学传授,想要在北京弄个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都要几近买到通州那边的地界上去了!
举个例子来讲,前些年,河南乡间的白菜收卖价一度跌到一毛钱一斤,让农夫们亏蚀赔得欲哭无泪。可我们有谁在城里买到过一毛钱一斤的白菜?光是运费就有采购本钱的好几倍了啊!
嗯,别的另有陈独秀主席在今后为甚么会右倾投降,而胡适又为甚么对峙**态度,也能够从这份人为单上看出一点倪端――他们都是阿谁期间的既得好处者嘛!
以是,劳苦大众们就算对当今社会有些不满,也绝对不会记念阿谁月薪320元群众币的民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