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粮荒[第1页/共2页]
杨嗣昌的动静来源也不太新奇,他家是个大地主,刚好赶上有人大肆收买粮食让杨家赚了很多。杨鹤写信的时候带了几句,此时成了推理的根据。
“哪有甚么天意,还不是见利而忘义!”一向光听不说的金世俊终究开口了,他是义乌人,书读的不错,但官话说的不好,口音太重,常常被中书科的同僚调笑,养成了少说多听的风俗。
“文儒,你这一年的给事中算是白干了。那里有那么多心有灵犀的粮商,客岁七月《赈灾新法》才公布,玄月各地就有人在收粮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呐!”
新法到底遭受了甚么困难,做为礼科给事中的杨涟很轻易探听到详情,但他想不明白,为啥曾经的产粮地却没有了粮食。
“文弱兄所言不假,小弟故乡环境更甚,在客岁秋课以后就有外人串走村落大量收粮,各地运粮的船只在运河里排了十几里长,旬月不足才渐渐散去。”说到收粮的事情顾大章也有同感。
常熟间隔无锡不远,那边是明朝最大的米市之一,江浙一带的稻米除了运往北方以外,能流入市场的大部分会在此买卖,很有代表性。
“文弱兄此言何意?”可惜杨涟没承情,转头持续诘问。
“该是九江粮商所为,小弟家中每年都有他们的身影,剥削斤两、抬高粮价,无恶不作!”杨涟的故乡在德安府应山县,固然没有杨嗣昌家那么敷裕也算个小地主,对买卖粮食并不陌生。
颠末多次比武,天子终究开了金口,从内帑拿出三百万两白银用于采购赈灾粮,以平价卖给殷实富商,由其遵循与官府的商定按期运到指定地点,由宗室核购、存储、发放。
可惜好景不长,短短半个月,一封封奏报像雪片般的飞向了北京紫禁城。各地卖力采购粮食的官员异口同声向天子抱怨,拿着银子却买不到粮食,江南好几个产粮区的余粮早在春季就被收买一空!
“……”杨涟有些语塞,他确切往家去信问了,但路途悠远还没有答复,这才随口问了顾大章一句,没想到又被反问了返来。
更成心机的是,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也插手了此次会试,一样中榜,但比儿子成绩差,是三榜同进士出身,被派到山西当知县去了。
景阳4年夏,黄河以北各省旱情减轻,多条河道断绝,而江南则大雨连缀,山洪不竭,尤以福建为甚。面对此种局面,朝廷大臣们轮番上奏但愿天子能尽早启动《赈灾新法》,从江浙、湖广等地采购粮食施助哀鸿。
杨嗣昌不但年纪大,还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常常打仗内阁大学士,目光和经历比六科还要遍及一些。对于粮荒的产生启事,有其独到的观点。
旨意刚出,朝野高低顿时一片赞誉,大到内阁六部小到州府县官,纷繁上疏要给天子加尊号,连一贯不对于的《半月谈》和《东林旬讲》也摒弃前嫌,比着把天子夸出了花儿。
“可恼,该杀!本地官府为何不管?”聊到此时,杨涟才大抵把闹粮荒的委曲搞清楚,本来是有一些奸商提早收买了多量粮食筹办囤积居奇。
提及粮食题目也不能少了左光斗,他家在安庆府桐城县桃花山下,固然称不上鱼米之乡,也是不愁吃喝的好处所。本地有张姚马左方五大师族,左家排在第四,且人丁畅旺,地步天然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