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北 堂[第1页/共4页]
取了茶盏浅浅抿着,心中也知张诚的话有事理,但是这手札所写口气非常不善,我看了尚且如此,更何况那样高傲的一个康熙天子,该如何是好呢?
王允谦听了张诚的话,沉吟半晌这才说道,“神甫所言极是,医者仁心,只为救治天下病患,何堪中西?为效力所及,才是正道。”
“就是不想多年心血毁于一旦才会烦劳九爷。”说话间张诚神甫已和王允谦一起走了出来。
“张神甫如何?我但是带了太病院的神医来。”我笑着上前几步,将王允谦先容给了穆景远,“这里还真是不错,闹中取静也难怪张神甫不肯回府呢。”
“哼!”我抬眼看他,神采更加冷峻,“张诚神甫的为人我清楚明白,久居北京想来风土情面也很有体味,但是有些事情最怕内行之人胡乱揣摩,以己之思踱人之量,这就难办了。我就不信赖这多年罗马教廷就没一个体味真相的人,可到最后却还是下了如许的教令,你叫我如何去调停?”
“直觉?!不靠谱啊!”我见他如此,只得轻叹一声说道,“这事情我也有些个耳闻,只是你们的教皇既然作出了制止中国礼节的决定,那就要做好接受统统的筹办。我泱泱大国,以海纳百川之势,容你方于境内布道,可为何教廷就不能有兼及之心呢?!当真糟蹋了利玛窦的一番心血!”
“甚么?”张诚错愕的看着王允谦一时之间不知如何作答。
作者有话要说:何谓礼节之争呢?明朝末年,意大利布羽士利玛窦来华布道,以学术叩门而入,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工艺美术引发士大夫直至天子等统治阶层人物的支撑,在上帝教教义和儒家学说之间寻觅共同点,合儒、补儒,以合适中国风俗的体例布道,它的核心就是尊敬中国文明、适应中国文明。为了便于在中国布道,以利玛窦为首的一批耶稣会士顺服中国礼节,对于教徒的敬天、祀祖、祭孔均不由止。但是,利玛窦归天以后,耶稣会内部就产生了争议,其核心是:儒家典范中的“天”、“上帝”和“上帝”是否和拉丁文的Deus具有同一意义?敬天、祀祖、祭孔是不是科学活动?这就是中国礼节之争。
穆景远给我的手札所写内容就是康熙年间驰名的“礼节之争”,教皇格勒门十一世疏忽康熙天子的观点,于康熙四十三年十一月,作出了关于制止中国礼节的决定,并调派多罗出使中国,处理礼节之争。
“九爷,难为你还来看我。”张诚神甫听了这番话略显错愕,心中暗想或许穆景远所说真可一试,遂略作考虑缓缓说道,“有劳王院使跑这一趟了,我这也是经年的旧疾,天一冷便不利落。临时难为九爷外间坐一坐,待王院使诊过脉我复兴来与你们说说话。”
“说吧,方才看你就感觉神采有异,现在就你我二人当讲便讲。”我撂了衣衿坐下,气定神闲的看着面前这个神采局促的本国男人。
“此事干系严峻,又关乎着天朝颜面,你叫我如何调停?”我将手札扔到桌上,“阿谁多罗不是来了吗?你叫他直接和皇上去说,决定都下了,现在还来人做甚么?不过是要我们承认让步,世上可有如此不讲事理的事情?!”说着说着,我便想到了后代的洋人之祸,那些个割地赔款、烧杀劫夺,一想起就肝火中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