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拖待变(二)[第1页/共3页]
尧君羡乃是军中少壮派,夙来敬慕张君武之威名,本内心就不肯跟齐郡军作对,何如上命难违,他也只能是满脸鲜明之色地解释了一番了事。
王诚回营后没多久,就听虎帐里俄然响起了一阵紧似一阵的号角声,旋即便见三千余名齐郡军将士推着近百架投石机以及数十辆马车缓缓从营门处行了出来,一起向城墙处迤逦而行,一见及此,城头守军顿时便是好一阵的哗然。
“得关中者得天下乃自古以来之常理也,关中之险在四塞,关中之重则在长安,入长安而能守者,即天下之共主,今,我雄师既已兵临城下,又有今上之圣旨在手,大义名分皆不缺,主公大可公开下文城中,言明入卫长安之意,若阴世师胆敢不允,则是违诏之大罪,主公自可调兵强攻,以我军之战力,不必尽力以赴,只消两万之数,便可敉平城中之敌,是时,再以长安为根底,与李家父子决一死战,关中必可速定,是时,南阳空虚之危自也就不解而解了去,此为上上之策也,当速行!”
“主公明鉴,我军背靠长安,看似稳妥,实则不然,须知长安城中通贼者众,私心作怪者更是比比皆是,一旦李家父子来攻,而城中诸贼附我之背,结果恐不堪假想,此实不成不防哉。”
“呜,呜呜,呜呜……”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辰时四刻,太阳方才刚升到三竿高,齐郡军大营的后门轰然敞开中,一身整齐官袍的王诚只率一名侍从策马来到了城门前,举头望着城上严峻不已的守军官兵,朗声宣了一嗓子。
阴世师这么个定夺一下,尧君羡可就头疼了,唯恐触怒张君武之下,自不敢将阴世师的原话照搬出来,只能是委宛地回绝了王诚递交公文的要求。
“尧将军何出此言,张大将军乃是陛下亲封的北方兵马大总管,奉旨提调长江以北之诸军,尔等安敢连公文都不接,莫非是欲谋反么?”
王诚并未急着献计献策,而是先行阐发了下局势,言语中肯,明显是花了心机去通盘考虑过了的。
阴世师本性过火而又固执,不然的话,也不会干出挖李家祖坟这等有些下作的活动来,一听齐郡军要递公文,立马便翻了脸,涓滴不感激昨日齐郡军苦战得救之功,毫不客气地便下了道号令。
“王主薄言重了,末将也只是服从行事罢了,身不由己,还请王主薄多多包涵则个。”
一听王诚这般说法,城头上的守军一时候还真就不知该如何回应了,此无他,昨日阴世师是下过严令,不准各城门放齐郡军入城,却没对齐郡军提交公文一事有所叮咛,众将士们自是都不敢擅作主张,就连尧君羡这个主将也一样如此,只能是紧着令人去皇城处寻阴世师拿个准主张出来。
张君武敢将堡垒立于城下,天然不是莽撞而为的,而是别有深意,说实话,他底子不怕城中守军来攻,就怕他们不来,只要敢脱手,他就有了攻取长安城的合法来由,当然了,这么个用心明显不敷为外人道哉,正因为此,张君武并未出言解释,仅仅只是不动声色地往下诘问道。
齐郡军打进了城中的“弹子”里不止有安民布告,更有着张君武呈送给代王杨郁的公文在内,数量极多,被风一吹,飘散得满城皆知,自有人紧着将安民布告乃至公文呈送到了阴世师处――长安留守共四位,正主儿代王杨郁年仅十一,才疏学浅,底子没法理事,其他三人中,兵部尚书屈突通统兵在外,而刑部尚书兼右侯卫大将军卫玄大哥体衰,早已卧病在床,一样不能理事,京师大权尽在阴世师一人之手中。